王憓不失文藝青年的秀氣,欲又活潑跳脫,思想敏捷。他不但沒有音樂家的架子,更散發著陽光般的熱誠。聽他的作品「柔情蜜意」,悅耳動聽極具時代曲的情味,或跟電子琴合奏新派曲目,又能快能激。加上演奏時的造型:長髮和designer suit,營造一派日本偶像式的時代感,都教人對二胡這個結構簡單、韻味複雜的傳統國樂重新定義。
王憓表示唱片公司提出這形象也教他猶豫了好一會,畢竟不是二胡樂師的固有形象,不知會造成什麼沖擊,但為了將二胡音樂年青化也得一試。「開始了感覺很好,而且真的吸引到年輕的聽眾和學生,十分興奮。」
現時王憓個人的學生百多人,男女參半,由七、八歲至七十八歲,但以三十至五十歲佔多,「很難得是家長捨鋼琴、小提琴等讓子女來學二胡,而小朋友們又樂意學習。年輕女孩子自發學的也愈來愈多。」
較年長的學生未必有音樂基礎,年輕人又有多元化興趣,總是抱著「玩」而不是「學」的心情來習琴,所以教法也要自由些,只是無論如何也要由基礎開始:「基本它n,什麼曲也難不到。」對於不少人沒有讓歲月沖洗去學音樂的夢想,王憓是十分鼓勵的:「玩音樂是開心的事,不必求娛人,但能娛己已很足夠!」王憓教學亦有嚴肅正規的層面。在演藝學院、港大、中大及浸會大學任教的他幾乎是年中無休,天天有課,他自己亦保持每天習琴:「現在操練少了,但思考增多,想了方法再實習,只死練不行。而且現在多了策劃性的工作。」
要策劃的除了教學事務,還有一連串的音樂活動:小小音樂家演奏會、學生音樂會、粵樂音樂會、亞洲藝術節…。正如他自己形容:「愈忙愈開心。稍為靜下來都感到空虛。」很明顯香港比老家北京是更適合這活力充沛的人呢!來港九年,由演藝學院學生變成導師、樂團指揮和作曲家,又出版唱片,王憓在香港的中樂壇是愈益活躍。
停不下來的他除了忙著定期工作和已落實的計劃外,仍有滿腦子的新主意,相信最令人期待的要數他常常掛在口邊的「終極理想」:拿二胡跟rock band jam-jam。正如年前他的「這個聖誕不太冷,王憓音樂真好玩」音樂會便串連了鮑比達、紀炎炎這些流行音樂的名子。其次便是積極研究中,勢將帶領二胡音色邁進標準化的電二胡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