費明儀-半生事業源自天地之和
這位原藉蘇州的女高音歌唱家,早年成立「明儀合唱團」,出任音樂總監及指揮。近年來致力於音樂學術交流,贊助國際性音樂會議。半生事業建基音樂的費明儀,原來小時候的首選並非唱歌。「我最初是主修鋼琴的,後來發覺手太小,很難成為出色的演奏家,所以便轉學聲樂。由於學琴時已奠定良好的音樂基礎,學習聲樂便事半平縣F。」費明儀於一九五零年隨趙梅伯教授專習聲樂,六年後遠赴法國,受教於世界著名女高音MADAME LOTTE SCHOENE門下,學成歸來後便展開她的歌唱事業。
推廣音樂 義不容辭
問及現時香港聲樂的發展,費明儀認為香港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發展帶來很大衝擊。「流行音樂夠大眾化能吸引人;而接受古典音樂的人有限。小孩與老人家都聽不懂古典歌曲。因為它們含有濃厚的藝術和學術成份。雖然推廣起來會慢,卻不表示不應重視。」談到古典音樂,費明儀的態度非常肯定。「這是一種素養,也是一種文化,需要努力推廣。」
九七回歸對香港的音樂事業有多大影響呢?而比較中港兩地,音樂事業是否有很大分別?費明儀有她的見解:「其實兩地的學習環境有很大分別,所以不應拿來比較。在中國大陸,音樂發展得到中央政府支持,學習環境令學生能夠專注,彼此發展進度和層次都不同。不過,每一處都有長短,雖然香港的合唱團缺乏支持(包括經費不足和缺乏地方練習),掙扎很大,但勝在夠自由,唱什麼歌也行,香港的發展很正常。回歸自能加深兩地的音樂交流,也是一樁好事。」
談到中國,可說是音樂人才輩出,例如著名作曲家譚盾的作品<馬可.波羅>已作出全球巡迴演出。對於這位指揮兼作曲家的歌劇<馬可.波羅>,費明儀有這樣的評論:「相信寫作手法新穎,富有哲學意味的<馬可.波羅>,將會為發展緩慢的中國歌劇開闢新的途徑。」
難解之法:忍字訣
「明儀合唱團」由費明儀一手創辦,至今已逾三十載,漫長年月裡,她遇到不少困難,卻學懂不少寶貴的道理。「年輕人很多時學習態度不夠專注,成果便會慢。人生要經歷不同階段,合唱團團員走一個,便要補充一個,重新訓練,很耗時間精神,所以要忍耐,忍受。」「如果團員回顧一生,發現在合唱團的日子有得益,我便心滿意足。三十多年來,的確花了很多心血,團員長大了,一把年紀,離開後仍有聯絡,這是最大的報酬。」
撒下種子 花開遍地
「藝術是終身事業,從未告一段落。」「我不是受薪,完全出於對音樂的忠心,是一種奉獻。」「我的工作一點也不符合經濟效益,卻相當滿足,人生裡很多東西都不能用錢去買。」
費明儀這些自白透露出對音樂藝術的一片忠誠,其實她的原動力還來自遠處綻放的花。「我所做的一切就如種子撒在土裡,有時也不知到了何處,卻在某處開了美麗的花,這已足夠,血汗是不會白流的。」 |